联系人:王湘丽


联系电话:15303791908


传真:15303791908


地址: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春都路53号A区一楼01号

洛阳张氏大夫第背后洛阳郎峡商行的商行传奇

发表时间:2021/5/8  浏览次数:434  
字体大小: 【小】 【中】 【大】

  洛阳张氏大夫第位于洛阳桥东北侧,系洛阳翀霄张氏八世祖斐斋公肇建;该地附近据说原有七块巨石,号称“七星坠地”,今余其一“灵应石”于宅第内;清代洛阳桥一带海潮滚滚,通商传奇古今传颂

  台海网10月26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在洛阳桥边,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古式“豪宅”洛阳张氏大夫第,它与洛阳古街上的张氏家庙、裕记大厝(祖屋)一样,都是洛阳翀霄张氏先民流传后世的文化遗产,也是第八批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。这宅第,建筑结构精奇,在雕梁画栋的背后也隐藏着众多精彩故事。

  据文献所载,翀霄张氏的肇基祖乌公(生于元顺帝末叶),自清溪(即安溪)入泉,迁泉州西街设业居住。至于翀霄堂号的来历,人们认为来源于明代名儒张宽的故事。据《泉州府志》载,张宽,明永乐年间贡生,正统丁卯(1447年)举人。传说张宽中举后,入朝为官,虽年龄渐长,但雄心犹存,复望进取登科。皇上闻讯后对其笑曰:“尔乃老鸦,洛阳郎峡商行思入霄云。”张宽一听,立即跪谢圣恩。张氏族人便立“翀霄”为堂号,改“张氏宗祠”为“张氏家庙”。《晋江历代人名辞典》中载:“(张宽)文行高洁,所至与诸生讲《易》,娓娓皆性命真宗。”“思入霄云”典故与“老骥伏枥”颇有相似之处,也成美谈。后来,泉州城内还为张宽立了一座“翀霄坊”,据《泉州古城踏勘》一书记述,此坊原在“西街头旧省魁坊一带”,“万历尚存”,今已荡然无踪。

  据洛阳翀霄张氏家庙宗亲会会长张诗祖介绍,洛阳翀霄张氏的一世祖应科公,号西桥,生于明朝天启年间,敕赠承德郎。应科公避乱于崇祯末年,为苟安计,先从泉州迁入惠西大坝内;战乱过后,再迁至洛阳桥头定居,繁衍至今。据《重修翀霄张氏家庙记》所载,洛阳翀霄张氏“始祖西桥公于明末自泉州郡西迁居洛阳桥北,卜宅棋盘埕,是处巨石环抱,昔称七星坠地,江山灵秀”应科公之墓尚在庄兜村妈祖宫后山,俗称“四水朝堂”穴。

  洛阳桥东北侧有一座雕梁画栋、流光溢彩的大宅第洛阳张氏大夫第(又名下张大厝)。张氏大夫第前有大石埕,带埕墙,埕墙高达2米。石埕东西内侧竖有木质旗杆两根,旗杆石夹板两对,旗杆高达16米。远远望去,整个宅第如同平地而起的一座古堡,雄浑而略带沧桑,遗珠般地默默矗立在洛阳桥畔。

  据洛阳翀霄张氏家庙宗亲会副会长张主示介绍,这座大夫第始建于清道光二年(1822年),系中宪大夫斐斋公(字步璋)肇建。当初大夫第填海而筑,坐北朝南,由祀厅(顶大厅)、东西厢、西护龙、后书楼构成。祀厅面宽五间,进深四间,硬山顶,木抬梁砖石结构,东西各设门楼一座。后书楼二层,楼下室内有一块原始巨石“灵应石”,古传是块风水石。张诗祖表示,这块“灵应石”实际上就是“七星坠地”传说里的7块大巨石中的一块,也是如今仅存的一块,洛阳郎峡商行洛阳郎峡商行此石古已有之,浑然天成。大夫第初具规模时,张氏族人曾为巨石的去留颇费一番思量,终不忍舍弃,就地屹立于宅内,遂成今天宅第内的一道奇观。

  洛阳翀霄张氏一脉,数百年来枝繁叶茂、人才辈出。大夫第里的祀厅上高挂着“明府”、“文魁”、“优元”、“拔元”等与科举功名有关的牌匾,时刻提醒着人们,洛阳郎峡商行张氏族人在历史中留下的辉煌成就。

  据介绍,张氏八世祖斐斋公生于清嘉庆辛酉年(1801年),卒于咸丰壬戌(1862年),举人出身,例授修职郎,敕赠文林郎,对地方贡献颇丰。斐斋公有五个儿子:宗韩、洛阳郎峡商行宗澍、宗仪、宗瀛、宗浩。其中宗仪一生辛勤俭朴,努力创业经商,在世时主持了大夫第的杉行、船运业、“太和春”行(包括药行、典当行、百货商行)等生意,是创建大夫第家业的核心人物。

  《洛阳张氏大夫第》一书中,收藏着当年斐斋公建造大夫第时所设计的两张平面图,从图上不难看出,建造者对于家族宅业的安排实在是用心良苦。大夫第中共有多达7个“深井”,显得十分通透,藏风聚气,五房子孙的住所在平面图上更是一一进行了标注,甚至后楼的闺房、书房也安排得妥妥当当,这么细致的安排显然是为了家族的团结。同时,“灵应石”的位置也出现在平面图上,与现在分毫不差。张诗祖称,“灵应石”外就是大夫第的厨房与后院,那里凿有一口井,“大夫第内人口多时达到150人,加上佣工人员30多人,全靠这口井用水、煮饭。”另外,从平面图上可以看到,在后房处还设有两条石板桥直通宅后的“太和春”药行,方便族人随时前去视察,足见家族对于该药行的重视程度。

  在一间榉头房中,我们还看到墙上挂有清末文科状元吴鲁写的一幅字:“清犹临水竹,惠若当风兰”,据说是吴鲁写给宗瀛(曾任广东西宁县令)的。

  清道光年间,洛阳张氏大夫第的商贸活动十分活跃,流传下来的故事也不少。据张氏族人介绍,昌盛时,大夫第掌管着2家大药行、1家典当行、1家百货商行、1家杉行,拥有3艘载重数十吨的大商船,常年运载药材、瓷器等物到台湾,再从台湾运回大米、白糖等物。张诗祖表示,听祖辈讲那时的大夫第是由宗仪主管着家族的商贸事务,他为人聪明能干,十几岁便跟着商船去过台湾,见多识广,家族事业在他的带领下,也是蒸蒸日上。

  “从大夫第到古桥头都是沙滩,不远就是万安渡码头,来往船只在此停靠,大夫第的商船也停泊于此。大夫第也做杉木生意,大批杉木都是从闽北河流搭成杉排运至福州闽江,再从海上运到大厝外的海滩堆放每年农历九月十三叫关刀水,是全年海潮涨最高的一天,海水会涨到大厝埕内石砛阶上,很多小孩子会在大夫第内戏水玩耍,特别开心。大夫第外,海螺号角声声,商船进出时的吆喝声也飘荡于空”追想当年情景,张诗祖感慨万千。

  不过,宗仪的经商传奇却终究被意外打断,“有一年,商船在台湾海峡遭遇大风浪,两艘商船都被大浪吞没,船上没有一人生还。宗仪公遭此打击,既苦又悔,急火攻心,尽然发了疯。”张诗祖称,宗仪疯了后,没过几年就去世了,此墓就在土厝仔村山上。

  到了上个世纪中叶,“太和春”行也没了,只留下一间小店面,洛阳郎峡商行张氏一族中的“开善伯”在这里帮人代写书信及管理大夫第族谱,“凡有生死入册的族人,都在那个店铺里记载”。

  李白诗曰:“海水直下万里深,洛阳郎峡商行谁人不言此离苦。”今观张氏大夫第,也无法割舍它与大海、与洛阳桥的那份联系,洛阳张氏大夫第背后洛阳郎峡商行的商行传奇这里的一砖一瓦,依然回荡着潮水来去的声音。

  张氏大夫第祀厅上高挂着“明府”、“文魁”、“优元”、“拔元”等与科举功名有关的牌匾

  如今,沿洛阳桥北的古街行走,在泉郡洛阳昭惠庙的附近,即可遇见张氏家庙、裕记大厝和洛阳张氏大夫第。这三幢古建筑相隔不远,呈“品字状”分布,承载着洛阳翀霄张氏数百年的风雨记忆。

  张氏家庙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,由洛阳翀霄三世祖呈九公兴建。家庙原由前石埕(旧时有木质旗杆两对)、前厅、大厅、棋盘厝、后石埕组建而成。1932年拓宽洛阳古街,石埕和厝身前厅堂被拆除,旗杆被毁,旗杆夹石被砌入墙中。家庙为木石结构建造,由于年久失修,前后厅堂部分房屋相继坍塌,后世数历重修,方得重焕光彩。

  据张诗祖所述,裕记大厝为洛阳翀霄张氏的祖厝,建造年代要比家庙还早。裕记大厝如今看上去古风飒然,立于埕院之中,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初张氏先人筚路蓝缕的那份艰辛。泉郡洛阳昭惠庙的《重修昭惠庙记》碑刻上,留有诸多张氏先人捐资助修昭惠庙的记载,由此也可见,古时张氏对于洛阳一带的人文垦拓,贡献不菲。

联系人:梁魏松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联系电话:13592062495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地址: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春都路53号B区一楼21.23号